本标准规定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的管理内容和程序,包括术语、基本规定、检测机构能力、检测程序和检测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适用于对上述工程建筑材料和工程实体的质量、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检测的管理。 开展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业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有关标准的规定。 4、基本规定 4.1.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 4.1.2 检测机构应取得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 4.1.3 检测机构必须在资质规定范围内开展检测工作。 4.1.4 检测机构应对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4.1.5 对实行见证取样和见证检测的项目,不符合见证要求的,检测机构不得进行检测。 4.1.6 检测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并增强纠错能力和持续改进能力。 4.1.7 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检测设备及技术人员配备)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中各相应专业检测项目的配备要求。 4.1.8 检测机构应采用工程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检测管理和检测工作水平。 4.1.9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档案及日常检测资料管理制度。检测合同、委托书、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等应按年度统一编号,编号必须连续,不得抽撤、涂改。自动采集数据的原始记录应打印存档或电子存档。存档检测报告和发出的检测报告应一致。 4.1.10 检测机构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测能力验证工作。 4.1.11 检测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留置已检试件。有关留置时间无明确要求的,留置时间不应少于72h。 4.1.12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实施。 4.1.13 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检测标准的要求编制检测计划,并应做好检测取样、试件制作、养护和送检等工作。 4.1.14 检测试件的提供方应对试件取样的规范性、真实性负责。 5、检测机构能力 5.1 检测人员 5.1.1 检测机构应配备能满足所设置开展检测项目开展工作需要的检测人员。 5.1.2 检测机构检测项目的检测技术人员配备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并宜按附录B的要求设立相应的技术岗位。 5.1.3 检测机构的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工程类专业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掌握检测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规定的工作经历和检测工作经验。检测报告批准人应为计量认证证书中的授权签字人。 5.1.4 检测机构室内检测项目持有岗位证书的操作人员不应少于2人;现场检测项目持有岗位证书的操作人员不应少于3人。每个检测人员在岗检测专业不多于附录A中的2个专业。 5.1.5 检测人员应经技术培训、通过建设主管部门或其委托机构的考核,方可从事检测工作。 5.1.6 检测机构应针对本机构人员构成及相关检测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单位的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落实情况予以记录存档。 5.1.7 检测机构应与检测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明确岗位证书的管理,检测机构不应违反约定扣押检测人员的岗位证书。 5.1.8 检测机构应建立技术人员的档案。档案至少应包括身份证、岗位证书、学历、职称复印件、工作简历、继续教育及奖惩情况等。 5.1.9 检测人员应及时更新知识,按规定参加本岗位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学时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5.1.10 检测人员岗位能力每3年确认一次。未按规定确认的,岗位证书自动注销。 5.2 检测设备 5.2.1 检测机构应配备能满足所设置检测项目开展工作需要的检测设备,检测机构各检测项目所需要的检测设备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5.2.2 检测机构所配置仪器设备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混凝土、砂浆、墙体材料、水泥、混凝土取芯等强度试验数据以及钢材力学性能试验数据必须由计算机系统自动采集,所采集的数据应实时上传到监管平台。非自动采集的检测报告应及时上传监管平台。若不及时上传,禁止出具检测报告。 5.2.3 检测设备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送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校准或自检自校。 5.2.4 检测设备的检定/校准结果应经本机构体系文件中规定的人员确认,以确保检测设备符合使用要求。 5.2.5 检测机构的所有检测设备均应标有管理标识和状态标识。 5.2.6 检测机构应编制检测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在操作前,应核查仪器设备的标识,并进行开机运行检查,发现异常,应停止检测工作。 5.2.7 检测中应对检测设备做好使用记录。用于现场检测的设备尚应记录领用、归还情况。 5.2.8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设备的维护保养、日常检查制度,并做好相应记录。 5.2.9 检测机构应对检测设备进行唯一性编号,编号与设备的出厂编号、型号相关联,检测报告中必须有检测设备型号和检测机构对检测设备的编号。 5.2.10 检测机构应建立仪器设备的台帐,并注明仪器设备名称、型号、出厂编号、管理编号、测量范围、准确度等级等信息。 5.2.11 当检测设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检定/校准: 可能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改装、移动、修复和维修后; 5.2.12 当检测设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禁止继续使用: 当设备指示装置损坏、刻度不清或其他影响测量精度; 5.2.13 报废的检测设备应及时清理,不应留置在检测场所。 5.3 检测场所 5.3.1 检测机构应具备与其所设置的检测项目相适应的场所。房屋建筑面积和工作场地均应满足检测工作需要,并应满足检测设备布局和检测流程合理的要求。 5.3.2 检测场所的环境条件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并应满足检测工作需要及保证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要求。 5.3.3 检测机构应根据检测场所的功能和用途,满足能源供给、采光、通风、洁净等要求,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等)对检测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 5.3.4 …
大只500注册1970_杭州建筑安全检测公司桥梁监测
杭州建筑安全检测公司近几年桥梁事故频发,如无锡312国道上跨桥侧翻、广东河源粤赣高速匝道桥侧翻、哈尔滨阳明滩桥侧翻、浙江上虞立交侧翻等,这些桥梁除了文中总结的单墩柱的共性结构特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共性结构特点,就是均属于城市中小跨径桥梁。 从我国公路桥梁的数量统计比例分析表明:中小跨径桥梁占主导地位。 从近年的桥梁事故来看,中小跨度的常规桥梁,形成了事故的主体,大跨度桥梁出现整体垮塌的个案相对较少(如下图)。但目前桥梁健康监测行业,对特殊桥梁及特大跨桥梁的监测系统安装较多,导致具有极大安全隐患的普通桥梁没有形成病害或事故的预警机制。 从设计荷载角度来看,早期修建的中小跨桥梁,设计荷载等级偏低(公路桥梁设计荷载标准进行5次修订,设计规范修订3次,不同时期修建的桥梁,设计荷载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急剧增长的交通量和运输车辆的大型化,对桥梁设计荷载标准提出了挑战。 从桥梁的技术状况角度来看,早期修建的桥梁,技术状况总体偏差,配筋率较低,对现行交通荷载的适应性差,同时部分桥梁结构存在先天不足,造成突发安全事故,桥梁疲劳损伤日益显现,耐久性问题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300m以上跨径的斜拉桥、悬索桥有208座,大约140座桥梁安装了健康监测系统,占比67%,费用占到总造价的2%左右;而中小跨径桥梁大约安装了260座,仅占中小桥数量的0.004%。造成这种局面主要由于主管部门对中小桥重视程度不够,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基层管养单位力量薄弱,巡查、养护的手段也比较落后。 因此,制定一套适用于中小桥梁、尤其城市中小桥梁的健康监测解决方案迫在眉睫。由于中小跨桥梁整体预算低,所以中小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需从控制成本、针对性强、稳定性、数据分析处理、可复制性等几个角度去开发和努力。 中小跨桥梁的具体监测内容可包括挠度监测、应变监测、振动监测、视频监测、温湿度监测、称重监测,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桥梁具体选择监测哪些参数,以达到实现对结构的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发现隐患,把危险消灭与萌芽之中。 以上就是对桥梁监测的一些想法,相信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提升,桥梁监测制度及系统的不断完善,桥梁事故一定会远离我们!
大只500代理工资_湖州房屋安全鉴定公司办公楼抗震鉴定划分
众所周知,我国也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相关部门对于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也是很高。对于每一栋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的抗震设防标准也不一。 很多地区有闲置楼房改造成办公楼,那么在使用功能改变的情况下,办公楼的抗震标准就也需要进行改变。这就说到了办公楼抗震鉴定的标准,今天我们说说办公楼抗震鉴定标准怎么划分? 湖州房屋安全鉴定公司办公楼抗震鉴定的标准怎么划分? 一般来说,办公楼抗震将主要根据它的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我们划分为四个等级:甲、乙、丙、丁四类。 1.丁类建筑,地震破坏或倒塌不会影响上述各类建筑,且社会影响、经济损失轻微的建筑。一般指储存物品价值低,人员活动少的单层仓库建筑 2.丙类建筑,地震破坏后有一般影响及其他不属于甲、乙、丁类的建筑; 3.乙类建筑,主要指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及地震破坏会造成社会重大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筑; 4.甲类建筑,地震破坏后对社会有严重影响,对国民经济有巨大损失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丁类抗震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可不降低;7~9度时抗震措施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采用,6度时不降低。 2. 丙类抗震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采用。 3. 乙类抗震建筑,地震作用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提高一度采用,当为9度时应适当提高;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可采用抗震性能好,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并按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乙类建筑的地基基础可不提高抗震措施。 4. 甲类抗震建筑,应提高设防烈度一度设计(包括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 办公楼都是上班族聚集的地方,这就特别考虑到地震发生时人员疏散的难度,因为只要提高办公楼的抗震设防等级才是最好的安全方法。通过办公楼抗震加固也是唯一一种有效减轻地震可能带来的伤害。